要致富,找财路!
CAILUGE.COM

3C智能制造龙头利和兴公司简介,利和兴盈利预测与估值分析

(报告出品方/分析师:西部证券 单慧伟)

1 利和兴:领先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

1.1 历史沿革:深耕智能设备领域,与客户共同成长

公司是国内领先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成立于2006年,深耕自动化、智能化设备领域,主要服务于信息和通信技术等领域客户,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产业的深度融合,为国内领先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

创业探索阶段(2006-2012年):公司成立之初,主要为食品包装、汽车、印刷、功能手机等行业提供自动化设备相关的夹具、精密结构件及包装设备等,主要客户包括诺基亚、富士施乐、长城开发、东风汽车、佛吉亚、广州江森、奥兰若、徐福记等。

切入3C领域,与华为共发展(2013-2020年):在国内消费电子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公司开始为智能手机客户提供夹具、测试装备等产品,合作开发相关技术,并提供调试服务;公司进入华为供应链,随着其3C产品快速放量,公司业绩随之高速增长。

拓展能源、MLCC业务(2021年-今):在消费电子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公司谋求业务转型。

1)MLCC业务:公司21年投入2.5亿元用于扩产MLCC,目前已进入小批量生产阶段,有望于23年批量量产销售,主要布局高压、高频产品;

2)能源业务:公司与国内主要客户在车载和能源业务领域共同研发,有望乘新能源发展东风。能源及MLCC新业务的突破放量,有望开启公司第二成长曲线。

3C智能制造龙头利和兴公司简介,利和兴盈利预测与估值分析

深度绑定华为,与客户共同成长。公司2013年成为华为的合格供应商,为华为提供智能制造设备类产品,以检测类和制程类设备为主。公司长期深度绑定华为,19年华为贡献营收占比高达74.55%。20年华为受美国制裁影响,3C业务持续收缩,公司华为相关业务下滑明显。但公司仍持续与华为保持深度合作,未来有望在新领域取得较大突破。

股权结构稳定,高管产业经验丰富。公司实控人为林宜潘先生和黄月明女士,两人为夫妻关系。其中,林宜潘先生直接持股23.45%,黄月明女士直接和间接合计持股2.63%,两人合计持股26.08%,股权结构稳定。公司高管多为技术出身,加入公司前均有大厂工作经历,经验丰富。

1.2 主营业务:3C智能制造装备业务为基,开辟第二成长曲线

3C智能制造装备业务为基。21年公司智能制造设备业务营收占比达78%,为公司第一大业务,主要产品包括检测类设备(整机功能检测设备、防水气密性检测设备、天线测试设备、摄像头检测设备等)和制程类设备(OLED柔性膜覆膜设备、5G介质滤波器侧调设备等),主要应用于3C领域(手机、平板、可穿戴设备等)。由于公司大客户华为18-19年受到美国不断制裁,其3C业务持续收缩,导致公司营收逐年下滑。

订单萎缩导致产能利用率大幅下降,各项业务毛利率显著下滑。22H1,公司智能制造设备、专用配件业务毛利率分别为17.46%、7.28%,同比-18.54、+3.28个pct。毛利率大幅下滑主要原因:随着华为3C业务持续收缩叠加消费电子需求疲软,3C设备订单显著下降,公司产能利用率大幅下降导致成本摊销增加。

投资建设MLCC业务,开辟第二成长曲线。21年公司投入2.5亿元扩产MLCC,月产能约20亿颗/月,已于22年底开始小批量量产。公司坚持走差异化产品路线,重点开发高附加值的中高压MLCC产品(主要应用领域为逆变器、电源管理及充电控制模块等)、高频微波MLCC产品(主要应用领域为高频微波通信、各种5G终端设备及无线通信设备等)。

1.3 财务分析:消费需求见底叠加新业务放量,盈利能力有望企稳回升

3C需求逐步企稳叠加能源、MLCC新业务量产突破,业绩拐点已至。公司2022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07、-0.19亿元,分别同比-17.6%、-224.5%。2020年开始公司业绩呈现逐年下滑趋势,主要受华为3C业务收缩影响叠加消费类需求疲软影响。随着3C需求逐步企稳叠加能源、MLCC新业务量产突破,公司业绩拐点已至。

盈利能力有望企稳回升。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为19.3%,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1.62个pct。毛利率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2022年华为3C业务收缩叠加消费电子需求疲软,3C设备订单显著下降,公司产能利用率大幅下降导致成本摊销增加。随着3C需求逐步企稳叠加能源、MLCC新业务量产突破,公司毛利率有望企稳回升。

期间费用率显著提升。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期间费用率为38.15%,同比增加10个pct。其中,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9.04%、13.42%、14.24%、1.45%,分别同比提升了3.03、4.48、1.28、1.21个pct。未来随着主业企稳复苏叠加新业务放量,公司各项费用率有望逐步降低。

2 传统主业:消费电子需求有望企稳复苏,3C设备业务迎拐点

2.1 行业规模:智能制造行业稳步增长,20-25年CAGR达13.9%

中国智能制造行业稳步增长。在《“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关于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的通知》等政策的推动下,我国智能制造行业稳步发展;2020年,中国制造行业市场规模大2.7万亿元,同比增长12.6%;根据头豹研究院数据,2025年中国智能制造行业规模将达到5.3万亿元,20-25年CAGR达13.9%。

定制化产品为主,竞争格局较为分散。智能制造设备行业下游覆盖电子产品、汽车、医疗、金属制品、橡胶与塑料和食品行业,且相关设备因不同客户的需求差异而有定制化的特征,因此智能制造行业具应用范围广、产品同质化程度低的特点。截至目前,公司客户涵盖华为、京东方、TCL等国内头部智能终端客户。

2.2 主要产品:从检测类设备拓展至制程类设备

以检测类设备为基,逐步拓展制程类设备。

1)检测类设备:公司以检测类设备为起点,深度绑定华为大客户,技术较为成熟;

2)制程类设备:凭借在机器视觉、运动控制和生产工艺等领域的技术积累和研发优势,于2018年成功研制出针对OLED柔性屏的覆膜设备,制程类设备营收占比大幅提升。

受大客户影响,近年检测类业务下滑明显。

1)检测类设备:18年华为受到美国制裁,19年华为大量采购公司设备以满足备货需求,公司检测类设备营收大幅增长。20年开始,华为3C业务持续萎缩,公司检测类设备营收占比显著下滑;

2)制程类设备:18年公司开拓的宝德自动化、世豪机电、发斯特等新客户相继放量,制程类业务营收显著增长。

华为采购检测类设备为主,主要应用于移动智能终端(手机、平板)领域。华为、海思科等大客户偏向于采购公司检测类设备,宝德自动化、世豪机电等大客户偏向于采购公司制程类设备。根据公司招股书披露,华为将公司产品应用于移动智能终端、通讯基站等领域,其中移动智能终端领域占比最高,18-20年依次为90.99%、83.18%、63.53%。

2.3 企稳复苏:消费电子需求有望逐步见底复苏,主业3C设备迎拐点

智能手机出货量持续低迷,23年有望企稳回升。21年开始消费电子需求持续低迷,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滑。随着国内疫情管控放开,23年消费电子需求有望逐步企稳回升。

22年荣耀手机业务逆势增长。20年11月,华为受美国管制压力,剥离手机业务。12月,公司与荣耀公司签订主协议成为其供应商。作为华为公司原荣耀业务的承接,公司与荣耀公司的业务合作关系将在原有的合作基础上进一步扩大。

在22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需求低迷的情况下,荣耀手机业务逆势增长。根据IDC数据,22年荣耀手机国内份额达18.1%,同比提升了6.4个pct,份额仅次于vivo。

2.4 新业务:能源业务有望取得阶段性进展,贡献主要增量业绩

新能源市场快速发展,新增装机量快速增长。

1)光伏领域:根据CPIA数据,2021年国内新增装机量达54.88GW。在乐观情况下,预计2030年新增装机量达128GW,对应21-30年CAGR达9.87%;在保守情况下,预计2030年新增装机量达105GW,对应21-30年CAGR达7.48%。

2)风电领域:根据CPIA数据,2021年国内新增风电装机量47.6GW,预计2026年新增装机量达77.3GW,21-26年CAGR为10.18%。

国内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引领全球,带动国产供应链需求显著增加。以光伏逆变器为例,21年国内华为、阳光电源的全球市占率分别为23%、21%,合计占比高达44%,处于全球领先低位。国内新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国产供应链需求显著增加。

同主要客户在能源领域展开深度合作,23年有望取得阶段性进展。根据22年公司披露文件,公司积极配合客户进行新业务的研发,在能源领域储备和积累相关技术。我们预计23年公司能源领域业务有望取得阶段性进展,贡献主要增量业绩。

3 MLCC业务:千亿市场空间,定位差异化产品

3.1 市场规模:全球千亿级市场,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全球MLCC出货量和市场规模稳步增长。从全球MLCC出货量来看,根据Paumanok统计数据,2011年全球MLCC共出货2.3万亿只。之后除2012年出货量略有下跌外,其余年份均稳步增长。2019年全球MLCC出货量为4.49万亿只,相较于2011年出货量接近翻倍,2011年-2019年全球MLCC出货量的年均复合增速为8.72%。

从全球MLCC市场规模来看,根据Paumanok统计数据,2011年全球MLCC市场规模为70亿美元,之后稳步增长,2017年全球MLCC市场规模突破100亿美元,2019年全球MLCC市场规模达到121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为7.08%。

中国是全球MLCC最大的消费市场,占全球近一半需求。中国电子产业蓬勃发展,而MLCC作为基本元器件,中国市场对MLCC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根据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数据统计,2017-2020年中国MLCC行业市场规模依次为310、434、438和460亿元,在全球MLCC市场规模占比依次为40.52%、39.38%、45.48%和45.23%,占比不断提升。

MLCC高度依赖进口,国产替代空间广阔。根据海关总署数据,进口方面,2020年国内MLCC进口数量3.08万亿只,同比41.3%;进口总额81.16亿美元,同比20.0%;出口方面,2020年国内MLCC出口数量1.63万亿只,同比44.2%;出口总额38.47亿美元,同比72.0%。

从单价情况看,国内进口MLCC单价显著高于出口单价,表明我国高端MLCC尚且依赖进口,但近年来单价差距正不断缩小。

根据中国电子元件协会CECA预测,2020年全球MLCC市场规模约131亿美元,同期国内MLCC进口净额为42.69亿美元,占比高达32.6%。考虑目前MLCC整体国产化率不足10%,未来进口替代空间十分广阔,国内MLCC厂商具备长期成长空间。

3.2 产品定位:走差异化路线,布局高压、高频MLCC

投入2.5亿元资金扩产MLCC项目。根据22年中报披露,21年10月公司第三届董事会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孙公司加大投资下游电子元器件领域业务的议案》,根据公司规划,公司将以自有货自筹资金投入2.5亿元开展MLCC业务,21年11月利和兴电子元器件开业试生产,目前已经进入小批量生产阶段。根据2月9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披露,当前公司MLCC常规料号日综合产量约3,000万只。

走差异化路线,布局高压、高频MLCC。公司坚持走差异化竞争策略,重点开发高附加值的中高压产品(主要应用领域为逆变器、电源管理及充电控制模块等)、高频微波产品(主要应用领域为高频微波通信、各种5G终端设备及无线通信设备等)。结合自身在自动化装备领域的优势,未来公司将对相应的自动化生产设备进行研发改造,定制生产特定型号MLCC。

4 盈利预测与估值

营业收入预测:预计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00、7.01、12.96亿元。

智能制造设备类业务(包含专用配件和技术服务):

(1)随着疫情的放开、下游消费信心复苏,叠加荣耀手机业务的快速增长,23年公司3C装备业务有望企稳回升;

(2)根据22年公司披露文件,公司配合主要大客户进行新业务研发,在车载和能源领域储备和积累相关技术,我们认为23年有望贡献增量业绩;综上,预计2022-2024年智能制造设备类业务(包含专用配件和技术服务)的营收分别为3.00、6.51、11.46亿元。

MLCC业务:公司21年投资2.5亿建设MLCC业务,定位于差异化产品,重点开发高附加值的中高压以及高频微波产品。目前MLCC已经进入小批量生产阶段,随着客户验证的突破,23年有望贡献业绩增量。综上,预计2023-2024年MLCC业务营收分别为0.50、1.50亿元。

毛利率预测:预计2022-2024年毛利率分别为20.00%、27.97%、28.80%。

智能制造设备类业务(包含专用配件和技术服务):公司19-21年毛利率分别为33.09%、32.52%、34.05%,22年下游需求低迷,公司整体开工率不足,22年前三季度毛利率仅19.26%;23-24年随着下游消费电子领域需求企稳回升叠加新业务放量,公司产能利用率有望持续上升,毛利率有望逐步恢复至正常水平。综上,预计2022-2024年智能制造设备类业务(包含专用配件和技术服务)的毛利率分别为20.00%、29.35%、30.21%。

MLCC业务:公司23年MLCC业务处于小批量生产阶段,整体产能利用率较低,对应毛利率水平较低;24年公司业务放量后,整体产能利用率提升,拉升毛利率水平。

综上,预计2023-2024年MLCC业务毛利率分别为10.00%、18.00%。

相对估值:选取同行业可比公司华兴源创、英维克、祥鑫科技作为利和兴可比公司。按照Wind一致预期,2024年行业平均PE为22.28倍。

预计公司2022-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43、0.68、1.78亿元,考虑公司传统主业3C设备企稳复苏,叠加能源、MLCC新业务有望实现从0-1突破,给予24年25倍PE,对应目标价19.50元。

5 风险提示

MLCC业务进展不及预期风险。公司MLCC业务已经进入小批量生产阶段,离全面达产尚需一定时间,该业务的开展仍存在不确定性;同时,公司走差异化路线,计划生产中高压MLCC产品,但该类产品技术壁垒相对较高,设备调试难度较大,量产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公司收入持续下降风险。美国政府持续采取对公司主要大客户的管制措施,公司主要大客户大幅减少对公司的采购需求,继而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导致公司面临业绩大幅下降的风险。

消费电子复苏不及预期风险。公司主营业务同下游消费电子市场景气度密切相关,如果23年消费电子复苏较弱或未复苏,导致公司需求端持续低迷,进而对公司业绩增长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公司税收优惠政策变化风险。公司享有高新技术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若公司目前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发生变化,或公司在税收优惠到期后不能被持续认定为税收优惠主体,将对公司业绩产能一定不利影响。

依赖单一大客户风险。从历史维度来看,公司深度绑定华为大客户,部分年份对华为销售收入占比接近80%,如果大客户更换供应商或大幅降低采购量,将对公司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

报告属于原作者,我们不做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谢谢!

精选报告来自【远瞻智库】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ailuge.com/tzlc/73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