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致富,找财路!
CAILUGE.COM

科蓝软件可以长期持有吗,科蓝软件盈利预测与估值分析

(报告出品方/分析师:招商证券 郑积沙 刘玉萍 廖志明)

一、银行 IT 解决方案细分赛道领军企业,守正出奇,多领域布局

1、公司概况

公司是银行 IT 整体解决方案一线领军厂商,作为国内主要的移动金融、金融互联网解决方案供应商,在引领和推动移动银行和互联网银行的普及和建设方面处于行业领军地位,具有强大、完善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交付能力。

公司于1999年成立,拥有23年发展历史,于2017年A股上市。公司现有员工5000余人,其中 80%以上为技术人员,海内外优秀核心团队600余人。

公司产品线涵盖银行渠道类、业务类和管理类等领域,主要产品包括 SUNDB 原生分布式交易型数据库、银行网点智能设备、电子银行系统、互联网金融类系统、网络安全系统以及银行线上线下一体化核心业务系统等。

经过多年的积累,公司客户已经覆盖大型国有银行、政策性银行和绝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并与之保持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同时,公司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既拥有全系列银行互联网产品,同时又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和数据库根技术的原生分布式交易型数据库软件供应商。

科蓝软件可以长期持有吗,科蓝软件盈利预测与估值分析

公司大股东、高管拥有丰富金融科技领域的从业经历,专业经验加持,当好公司舵手。

公司最大股东系创始人王安京,直接持股比例为 17.77%,系公司实际控制人、任公司董事长。

王安京毕业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获信息技术与管理科学双硕士学位。曾任职于中国银行总行、英国巴克莱银行、美国友邦保险公司和美国花旗银行,从事金融业务和技术咨询工作。

2013 年 12 月股份公司设立后至今任本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负责公司的总体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和制定经营方针以及公司核心客户的关系维护,凭借多年的专业经验和深刻的行业认识和丰富数据库经验,有望带领公司长期稳定发展。

首席科学家 Cheng Jen Huan(郑仁寰)计算机科学专业,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学士及博士学位,具有丰富的软件工具开发、关键安全系统应用软件开发等科研工作经历。

1999 年至 2013 年任科蓝有限董事,现任发行人董事、香港科蓝副总经理,负责公司技术研发的前瞻性设计及香港科蓝的运行管理工作。

2、公司主要业务、产品及竞争力

公司产品涵盖银行渠道类、业务类和管理类 IT 解决方案领域,在渠道类解决方案市场处于领军。自 2020 年 IDC 首次将数字化业务大类解决方案市场进行排名起,公司渠道类解决方案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位列市场第一位。

公司产品线中占营收比例最大的是电子渠道及中台和互联网银行(含互联网核心),分别占 2022 上半年总营收 52.2%和 34.3%, 两者比例之和在长期呈缓慢下降趋势,但一直维持在 80%以上。

公司的两大类主要业务是应用软件开发及服务、产品销售及服务。四大重点产品是互联网渠道产品、大中台产品、分布式金融核心系统、SUNDB 原生分布式交易型数据库。

持续开拓新领域并形成合力,公司核心竞争力升级。

公司产品线完备并持续拓展,在传统优势互联网银行业务及技术持续创新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在银行智能网点转型和银行数据类业务综合应用领域的开拓,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升华为数字银行的创新。“互联网银行+大数据+线下智能网点转型=数字银行架构”,公司的主营业务由互联网银行升级为数字银行。

公司技术积累深厚、研发基础坚实、管理体系出众。公司自成立以来,公司始终坚持自主创新、自主研发的原则,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及技术解决方案均为公司自主研发并拥有 100%知识产权,形成了完整的银行互联网产品体系,沉淀了丰富的金融行业经验和实际案例。截止 2022 年 6 月末,公司已取得 283 项软件著作权及多项专利,拥有从基础软件到应用层的全部源代码和自主知识产权。

公司为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多项行业权威认证,在过程组织、软件研发、项目管理、项目交付、信息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等方面对项目全过程进行严格控制,并持续优化。

公司具有丰富银行客户资源和优质的金融科技生态。经过多年的积累,公司的客户覆盖了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大型国有银行、政策性银行和绝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为 500 多家银行及非银行金融客户开发了 2000 余套业务系统,并与之保持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公司基于自身应用软件及基础软件的优势建立了紧密的生态合作关系,与华为、阿里、腾讯、京东、苏宁等共建开放、合作、共赢的信创金融服务生态体系,为行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例如公司基于华为云打造了云原生分布式金融核心业务平台,灵活支持各类 C 端和 B 端业务。基于“云原生 IN 基础设施”的融合架构理念,将云原生产业推进到以应用为中心的云 原生 2.0 时代,帮助银行升级完善自营渠道、构建开放平台、建设生态合作平台。

公司拥有国际领先的原生分布式中国品牌数据库产品 SUNDB,是国内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领域数据库国产化替代领导者。

2018 年收购全球顶级数据库公司韩国 SUNJE SOFT 株式会社 67.15%股权,掌握了完整的商用数据库知识产权,包括源代码、开发文档、回归测试用例、原研团队。

并在原有版本的基础上,国内研发团队历时 5 年将 SUNDB 数据库打造成为国产高端信创数据库,打破国外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领域商用数据库的垄断。

SUNDB 原生分布式数据库产品技术领先,计算引擎和存储引擎数据库核心技术完全自主可控,其他如基于 RDMA 技术的高性能分布式计算、实时强一致性、自动负载均衡、自动数据重分布、在线扩容缩容、内存和磁盘融合统一 SQL 引擎,OLTP 和 OLAP 融合统一 TP/AP 引擎,支持云边端协同实现整个链路算力巨幅提升,与隐私计算结合大幅提升数据要素流通时的安全高速交易等产品特性业内领先,同时保持了对传统数据库良好的兼容性,其高并发、低延时、高可用、强一致性及支持复杂数据模型的特点适用于等对实时性要求最为严格的场景,例如金融 Core-banking 核心业务系统、电信运营商 BOSS 计费系统等。

公司积极布局信创数据库生态并与数据库周边国产 CPU、服务器、操作系统、中间件等多家 主流厂商进行了适配。

SUNDB 数据库无任何美国开源数据库代码,不必担心代码断供、数据泄露等安全问题,切实解决国家安全隐患,是目前国内少有的具有真正意义上完整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完全自主掌控的中国自主品牌数据库产品。

“小蓝”机器人助力银行网点智能化转型。

智能高柜机器人“小蓝”是科蓝软件自主研发和拥有独家专利的银行网点现金自助设备,可零成本快速安装部署在银行网点高柜柜台,替代高柜柜员为客户提供现金和非现金业务服务,满 足银行网点向智慧网点、社区网点、特色网点等网点转型发展的需要。

“小蓝”提供数字化、场景化的金融交易,提供标准化、智能化的业务流程,缩短客户现场业务办理时间,提升客户体验和银行网点资源利用率,使网点运营管理效率更高效。“小蓝”满足银监、公安对网点现金设备监管要求,安装便捷,无需改造柜台。

机器连通柜台玻璃内外,打通银行网点安全区与非安全区的最后 3 厘米,提供 AI 智能应答、视频通话、提供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服务。

目前,“小蓝”机器人已经在邮储银行的北京、杭州、合肥都完成试点。

3、公司财务情况

近年营业收入稳定增长,短期增速放缓系疫情影响,存货高增预示业绩反弹势能。

公司营业收入处于稳定增长通道,近五年公司营业总收入的复合增速为 14.66%。公司 2021 年营业收入 12.98 亿元,同比增长 25.01%;2022 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 7.05 亿元,同比增长 2.17%。

2022Q3 营收出现负增长,主要原因是疫情对公司的销售、生产和验收形成了冲击。四季度通常是公司确认收入的关键节点,截至 2022 第三季度末,公司存货高达 6.4 亿,增幅 0.8 亿,存货水平处于历史高位,单季度增幅也创下历史之最,反映出公司未来营收反弹的充足势能。

经营范围逐渐多元化,数据库业务高速增长。

近年来,两大主要产品电子渠道及中台和互联网银行(含互联网核心)业务的营收占比略有下降。其中,电子渠道及中台业务的营收占比近三年维持在 50%左右;互联网银行(含互联网核心)业务维持在 35%左右。

其他业务中,国内数据库业务实现爆发式增长,营收从 2020 年 982 万增长到 2021 年的 4504 万,同比增长 359%。

整体毛利率短期有所下降,已处于历史相对低位水平。

公司 2021 年归母净利润 0.37 亿元,同比减少 38.27%,2022 年前三季度公司归母净利润-0.17 亿元,同比转好 5.56%。实现销售毛利率 33.23%,同比下降 5.45 个 pct,实现销售净利率-2.27%,同比增长 0.37 个 pct。

2021 年归母净利润及毛利率下降源于公司对推厂的创新业务进行了一定的让利,早期定制化开发占比较高,且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磨合周期较长,导致早期项目实施成本较高。

此外,近年由于疫情的影响,人力成本前置而营收确认滞后,毛利率进一步降低。但是随着近期防疫政策的调整、创新产品和项目的成熟度提高以及公司多个大型研发项目的落地,利润率有望逐步回归甚至超越前期水平。

费用率整体呈稳步改善趋势。2022 年前三季度公司销售费用率 7.8%,与 2021 年同期相比降低 1.27 个 pct;管理费用率 13.0%,与 2021 年同期相比提升 0.27 个 pct;财务费用率 2.8%,与 2021 年同期相比降低 1.57 个 pct。

公司销售费用率逐年降低主要原因是疫情影响导致售后维护支出减少,同时随着公司产品竞争力和品牌效应的提升,销售难度逐年降低;公司财务费用率降低主要系汇兑损益减少,同时疫情问题以及经济形势下行,影响投资者更倾向于投资稳定有护城河的企业以及所求相对低的利率,以上因素使得公司筹集所需资金需要的费用降低。总体而言,公司期间费用率保持稳定。

2021 年公司投入研发费用 1.47 亿元,同比增长 13.07%,占营收比达 11.33%,新增 13 项发明专利及 106 项软件著作权。公司在 SUNDB 在功能扩展以及架构优化的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发,同时提升了国家安全需要的能力以及完善国内技术生态。

2022 年前三季度,公司研发投入 0.89 亿元,研发费率同比降低 1.99 个 pct。公司研发投入主要是对数据库持续研发的投入,为满足金融业务灵活多变及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需要,对现有产品进行分布式、微服务化、云计算等深层次的结构调整。

二、行业:金融信创与数币双重催化,数字化转型共振,行业景气度攀升

1、金融信创箭在弦上,未来三年为黄金窗口

信创,即信息技术应用核心创新产业,是我国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科技自立自强阶段的同义词,重点是“国产化替代”。

以往我国的 IT 底层标准、架构、生态等大多由国际 IT 巨头制定、存在诸多安全风险。

2013 年“棱镜门”事件曝光之后,我国意识到国家数据安全和原创技术的重要性,随即启动去“IOE”(注:以 IBM 为代表的主机、以 ORACLE 为代表的关系型数据库,以及以 EMC 为代表的高端存储设备)和信创产业试点等工作。

2018 年至 2019 年期间,在中兴、华为被美制裁等事件催化下,我国政府将信创行业纳入国家战略。随着近期国际环境持续动荡(中美摩擦、俄乌冲突),信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为凸显。

党政信创向重点行业延伸,金融信创一马当先。

随着“2+8+N”体系提出,党政信创延伸至行业信创,其中金融行业信创推进最快,机构层面以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为主,技术和产品层面包含金融 IT 基础设施、基础软件、 应用软件、信息安全等。

随着信创试点范围不断扩大,金融领域落地案例由国有大型银行逐渐向股份制银行、城商行、非银金融机构辐射。2021 年,金融信创在国家政策的保驾护航下进入元年。

银行业作为金融信创的“先锋部队”,IT 支出规模大,增速提升快,国有大行和大型股份行领跑市场。

从银行、证券、保险细分行业的 IT 支出来看,银行规模最大,在金融信创试点进程中,IT 支出增速最高。其中,银行业 IT 支出规模集中于国有大行和大型股份银行,2021 年中国银行业 IT 投入达到 2300 亿元,其中国有大行投入占比约为 40%,率先展开信创试点。

据统计,我国银行 IT 支出增速从 2019 年开始抬头,在 2020 年增长幅度超 40%,2021 年增速为 21.7%。结构上来看,国有大行和大型股份行占据主导,率先发力,高举高打,在 IT 支出规模和增速上均引领金融行业。

股份行、中小行、城商行将成为银行 IT 支出的新增长引擎。

2019/2020/2021 国有六大行的 IT 支出总计 716.76/ 956.86/1074.93 亿元,分别占当年银行业 IT 总支出的 54%/50%/46%。近年来股份行、中小行、城商行等机构 IT 支出占银行业总 IT 投入份额呈逐步提升趋势,但仍远低于其资产份额,预期未来股份行、城商行、中小行的 IT 支出增长将成为银行业 IT 支出增长的新引擎。

在银行业竞争逐步同质化和市场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逐渐摒弃粗放追求规模而转向降本增效追求精细化运作和数字化转型之路。

国有大行、大型股份行数字化转型相对发力较早,中小行、城商行较为落后。头部大行资金更雄厚和技术更先进,倾向于自建团队,由 IT 厂商输送外包 IT 人才;中小行更依赖科技厂商提供 IT 解决方案,倾向基于外部厂商标准版本产品进行定制改造。随着金融信创的深化,后者将释放更大规模的需求,有望实现国产化替代和数字化转型同步跨越。

金融信创分层级推进,从基础软硬件到金融业务应用层面,金融 IT 厂商迎来高增长契机。随着金融机构基础系统和一般性邮件、OA 等应用国产化替代的完成,金融信创的重心将逐步迁移到核心系统和外围相关业务系统。

此类业务具有投入大、专业化强、壁垒高、耗时长等一系列特点,大量的开发、测试、运维等科创适配工作为金融 IT 赛道带来增量需求。随着金融信创逐步在业务层深化,行业高景气有望长期持续。

数据库是金融信创的深水区,市场规模正接近千亿。

数据库是信息系统的核心。数据库对于信息系统,好比“记忆系统”对于人,重要的数据都存储在数据库中。

用于存储和管理固定格式和结构数据的关系型数据库,主要用于业务数据的存储和计算,数据库在写入和更新数据的过程中,为了保证事务的正确可靠,必须具有 ACID 四大特性: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持久性。同时数据库必须高可用高可靠,系统发生故障后能够快速恢复数据,保障业务连续性。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数据是金融企业的核心资产,所以金融行业对数据库的性能、稳定性及安全性有着极高的要求。

当前实际情况是大多数国产数据库技术指标无法达到金融行业的安全、稳定、性能、功能的刚性要求,金融行业普遍只在一些非关键业务系统上进行数据库国产化试点,并没有在联网交易型核心业务系统大规模应用国产数据库,数据库信创领域现在仍在起步阶段,国产数据库替代市场潜力巨大。

据中国通信院数据,2021 年中国数据库市场规模为 309 亿元,占全球 5.4%,预计到 2025 年将达到 688 亿,复合增长率约 23.4%。

数据库国产化程度亟待提升。

全球来看,根据 Gartner 数据,2021 年全球前六家数据库厂商营收市场份额高达 81%,呈寡头垄断局面,中国自主品牌数据库厂商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从国内数据库覆盖规模上看,根据艾瑞咨询数据,2020 年中国国产数据库市场占有率为 47%,海外巨头依旧垄断中国数据库市场;从数据库知识产权 归属来看,基于美国 Oracle 公司的开源数据库 MySQL 和美国加州大学开源数据库 PostgreSQL 进行汉化处理,完善数据迁移、运维监控工具,二次开发分库分表中间件的“披马甲”数据库依然在国内数据库市场上较为常见,这类数据库产品的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产品路线、开源规则和协议都掌握在美国开源基金会甚至是商业公司手中,需要遵循美国商业规则。

因此国产数据库不能简单看成是数据库只在国内生产和封装即可,而应看知识产权、核心技术是否掌握在中国数据库企业手中。真正提高数据库核心技术国产化程度,打造数据库中国品牌,才是未来科技强国之路。

国内自主掌握数据库内核技术的数据库厂商稀缺。

数据库作为基础软件,其特点是投入大、产品研发周期长。为了走捷径,国内普遍存在基于美国开源数据库 MySQL 和 PostgreSQL 二次开发的国产数据库厂商,本质上这些国产数据 库厂商并不掌握数据库核心技术,无法改动美国开源版数据库内核的计算引擎和存储引擎。

用美国开源数据库版本封装的伪国产数据库产品,随时可能面临经济赔偿、代码断供、数据泄露等风险,无法解决国家级核心技术被“卡脖子” 的根本问题。用伪国产数据库产品替换美国商用版本数据库,应用在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领域将存在一定风险。完全自己掌控数据库内核技术以及源代码的中国自主品牌的数据库公司,目前十分稀缺。

国产数据库与海外数据库仍存在一定差距。

从目前国内数据库整体实力来看,因分布式技术的引入,在数据容量、吞吐量等方面已经与海外产品接近,但在兼容性、稳定性、性能、生态存在差距。

由于海外企业在关系型数据库长期霸主地位已经形成行业标准,软件开发商会根据 Oracle 等数据库标准去做适配,国内厂商在兼容性略显不足,数据库国产化替代时应用侧需要进行适当改造;受限于产品成熟度不高,国产数据库在生产环境长期高负荷运行稳定性难以保证,需要通过实际应用场景不断优化;国产分布式数据库横向扩展可以使得性能接近线性增加,但是在单机性能和海外数据库仍存在差距;因为海外企业长期占据中国市场并形成完整生态链,国产数据库生态建设整体起步晚难以形成群体效应,是制约数据库国产化替代推进的重要原因。

下游银行机构的选择呈多样性。银行的核心数据库场景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全行级交易核心数据库(OLTP),另一个是全行级的分析型数据库(OLAP)。无论是核心系统还是子系统,都需要海量数据的存储、处理、查询。

对于一家普通银行来说,通常有几百套信息和数据系统,对于国有大行来说甚至有几千套,这些系统分为“核心业务系统”和“非核心业务系统”。银行在数据库的选择上普遍都比较多元化,一般在重要业务系统或高复杂度业务系统多以 Oracle、DB2 等传统商业数据库为主,普通系统也会选择开源数据库和国产数据库产品。部分头部机构与外部大厂或高校基于开源软件进行自研数据库;中小行、城商行倾向用外采的方式进行国产化替代。

金融信创的政策属性与数字化转型的市场需求有机结合,分布式核心架构改造带来增量需求。

国内银行系统的构建、运营和维护服务长期被 IBM 等国际 IT 巨头所掌控;但近年来,以 IBM 服务器、Oracle 数据库、EMC 储存为基础的 IOE 集中式架构,逐渐难以适应高并发、高迁移性、高兼容性的数字金融新业态。

以 x86 计算机和分布式数据库搭建的分布式方案,凭借其良好的拓展性、低廉的边际成本以及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逐渐成为金融 IT 的发展转型方向。

从技术上来看,相比集中式架构对于海外软硬件厂商的依赖,分布式架构在硬件层面能够实现国产化替代(普通 X86 服务器,各类国产自研的分布式数据库)。

分布式架构作为银行 IT 新一轮周期的主流技术支撑,是国家信创进程与银行数字化转型有机结合的典型,将推动新一轮银行 IT 市场空间释放。

实现分布式数据库主要分为三种方案:一主多备、读写分离方案;分库分表中间件方案;原生分布式数据库方案。2022 年开始逐步进入规模化替代阶段,少数头部银行的核心系统已完成升级改造并形成了标杆案例,次类业务增量将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加速释放。

2、数字人民币方兴未艾,商业银行改造需求庞大

我国数字人民币发展持续提速,用户、场景、交易量增长迅猛。

在 2021 年 6 月至 12 月的半年内,数字人民币交易 金额增长率达 153.8%;试点场景增长率高达 512.2%;个人钱包开立数增长率更是高达 1150.6%。

截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超过 808.51 万个,累计开立个人钱包 2.61 亿个,交易金额 875.65 亿元。

2022 年 3 月 31 日,央行宣布新增 11 个数字人民币试点城市,试点地区达到 23 个。

22 年上半年,以“红包/消费券”和“典型应用”为发力点,试点城市和地区的数字人民币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金融、保险、政务、交通、校园、文旅等诸多场景,维度也从线上拓展至线下,从 C 端延伸到了 B 端和 G 端。

在未来数字人民币推广普及过程中,投放层和流通层银行的扩容的确定性极高,相关银行系统的升级改造为银行 IT 厂商带来巨大的业务增量,头部银行 IT 厂商有望从试点到推广全程受益。

根据央行的设计,数字人民币采取中心化管理、双层运营,运营机构包括六家国有大行、网商银行、微众银行、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数字货币的无限法偿性要求具备电子支付条件的商户、金融机构等必须为之提供相应的支付和流通承接设备。

央行数字货币原型系统设有商业银行接入入口,商业银行端需建设相应的系统模块和数字货币银行库,在对接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流通过程中,商业银行需要更新现有的各种银行 IT 系统以满足数字货币的需求。

紧跟数字人民币试点的 IT 厂商有望在未来规模化推广的进程中凭借试点积累的丰富经验和相对成熟的解决方案率先受益。

3、金融科技与数字化转型

底层逻辑是金融机构积极拥抱金融科技,推进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是银行降本增效的必由之路,各银行在战略层面主动融入金融科技,并从“科技赋能”升级至“科技引领”。

2022 年 1 月 4 日,央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 年)》,提出八大重点任务,推动我国金融科技从“立柱架梁”全面迈入“积厚成势”新阶段,力争到 2025 年实现整体水平与核心竞争力跨越式提升。

三、展望:多重利好形成合力,公司业绩加速兑现

1、银行数字化业务龙头,主营业务持续高度景气

银行 IT 高景气度至少在未来三年得到维持,中小行需求释放是新的增长引擎。

得益于金融信创、数字人民币推广叠加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需求,预期未来三年内银行 IT 支出年均增速预计将维持在 15%-20%。

金融机构除原有系统存量信创改造外,IT 系统平均约每 5 年会进行一次更新迭代,公司有望受益于客户存量系统改造及新系统开发带来的需求。

下游银行尤其是中小股份行、城商行为把握契机“两步并作一步走”,同步实现信创化和数字化转型,将释放出强大 IT 需求。此类银行自建能力较弱,较为依赖外部 IT 厂商提供的解决方案。此外,我国的 20 余万家线下银行网点在逐步瘦身的同时,线上线下一体化、数字化、智能化成为主要方向。

公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网点设备“小蓝”机器人,可直接代替网点高柜的人工柜员,目前已在多家银行网点完成试点,未来有望成为公司新的业绩助推器。

公司作为银行业 IT 解决方案领军厂商和细分赛道的龙头公司,有望受益于行业高景气,营收进入快速增长通道。

银行 IT 厂商集中度未来有望进一步提升,公司作为龙头公司有望提升获得超行业增速。

受银行 IT 业务线复杂多样,定制化程度高以及下游银行更强势等诸多因素共同影响,银行 IT 厂商市场格局较为分散,随着产品化程度的提升,规模效应有望得到体现,长期来看行业集中度提升有着充足空间。金融信创抬升了行业的门槛。

信创认证需要产品和技术具备先进性、适用性强,兼容性好的特点,并得到权威金融机构和业内主流信创软硬件厂商认可。在信创背景下,部分金融机构的招标文件中加入了信创适配要求,未完成信创适配的中小公司将无法获得业务。

2022 上半年,公司深度参与了工信部、财政部等部门牵头等的多个政府采购标准制定和团标,并获得信创工委会 2021 年度技术成员单位服务证书,同时加入工信部电子四院与信标委联合创办的联盟。

未来,公司作为银行 IT 解决方案赛道的头部厂商,有望凭借稳定的客户资源和领先的产品竞争力,在行业集中度提升的背景下,有望持续提升市场份额,取得超行业增速。

2、切入数据库信创赛道,打铁自身硬、模式出奇兵

打铁自身硬:公司 SUNDB 原生分布式数据库具备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具有高稀缺性、高壁垒。

SUNDB 是核心技术上完全自主研发的数据库,公司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和数据库根技术,根据工信部对该数据库代码自研率评测结果显示其代码自研率为 98.31%。公司已经与国内顶级院校和基础软件研究机构展开深入合作,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攻克数据库被国外“卡脖子”的技术难题。

SUNDB 数据库是国内少有的、同时包揽国内外权威测试与认证(国内国家工信部、人民银行、电科院测试;国外 TPC 机构的 TPC-C 和 TPC-H 测试)的国产数据库,能够做到在不改动或较少改动应用代码的基础上实现国产化替换。

SUNDB 数据库设计与应用主要对象是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如金融、电信、能源、交通等高端行业的联网交易系统,并且已拥有大型生产系统多年稳定运行的应用案例。同时,公 司是真正的数据库使用权授权方,其数据库产品可以向全世界所有国家的数据库用户发放数据库使用权许可证同时收取许可费用,公司拥有 1000+售前售后 DBA 经验的技术支持人员和 5000+金融级应用开发与国产化替代团队,可以快速响应全国范围内大型行业客户现场服务需求。

模式出奇兵:深耕银行 IT 的主营业务有望使公司在银行数据库信创进程中占据独特优势。

银行数据库国产化替代的难点主要在于银行业务系统在新老数据库之间的数据移植和不可避免的业务功能改造,因此数据库国产化替代成功与否,高度依赖于原有业务系统的应用软件开发商。

科蓝软件是国内少有既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库软件,又拥有 500 余家银行及非银金融客户的金融科技企业。对于科蓝软件已为客户开发的 2000 余套软件系统,在进行数据库国产化替代时,不必依赖于其他应用软件厂商,公司可独立自主完成改造、测试及上线。

在庞大客户群与已开发的 2000 余套软件系统的加持下,科蓝软件 SUNDB 数据库在银行数据库国产化替代方面占据先发优势。

在金融信创领域以外,科蓝正积极布局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领域的数据库国产化替换,充分利用 SUNDB 原生分布式数据库产品优势,在各个行业进行试点并以取得阶段性进展。

在国际市场,亚太区业务进展顺利,在海外多家银行、电信、券商、能源行业有成功应用。 市场推广进展顺利,生态初具规模,未来大有可为。

近年来,公司国产数据库的市场推广取得突破性进展,在金融、电信、政府、央企国企、军工等行业取得标杆案例。

SUNDB 数据库支撑的江西银行企业网银及企业手机银行项目更是入选人行金融信创生态实验室《金融信创解决方案(第一批)关键业务类》。此

外,公司数据库产品不断获得信创权威机构的认可:获得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分布式事务型数据库基础能力专项评测证书;获得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库服务能力评估实施部署专项等级证书;通过人民银行旗下金电测试;通过证券基金行业信创中心的信创测试。

公司积极构建 SUNDB 数据库生态,与多家国产服务器、CPU、操作系统、中间件厂商完成兼容性认证。SUNDB 原生分布式数据库满足金融级企业核心业务系统的严苛要求,可实现国内金融和电信运营商等关乎国计民生的关键行业高端用户的国产化数据库替代与技术转型,未来增长值得期待。

3、坚持科技创新道路,业务线持续丰富,产品化程度提升

公司坚持自主创新、自主研发的原则,其产品及技术解决方案公司均拥有 100%知识产权,且形成了完整的银行互联网产品体系,沉淀了大量经验和案例。

公司软件著作权和专利数量快速提升,拥有从基础软件到应用层的全部源代码和自主知识产权。研发成果的落地将有效支撑公司 IT 服务产品化的进程,为业务结构优化和毛利率提升而赋能。

以数据库业务为例,毛利率超过 80%,远高于公司整体毛利率水平,随着此类业务在公司营收占比的不断增长,公司的毛利率有望进入长期上行通道。

4、成本边际改善,费用持续优化

2021 年伴随全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推进,IT 行业内人才竞争空前激烈,公司为满足业务发展以及产品研发需求,加大了人才招聘力度,尤其是中高端技术人员储备,人力成本提升较快。

自 2021 四季度以来受互联网企业招聘收紧并出现裁员事件的影响,计算机相关专业人员招聘紧张的程度已经有所缓解,人力成本已经出现明显边际改善。

随着公司近期主要研发项目的完成,研发费用增速将得到有效控制;销售、财务、管理费用率整体稳步改善,有望随着公司营收的持续高增进一步摊薄,加速释放利润。

5、防疫政策宽松,外部环境改善

2022 年前三季度营收增速明显放缓主要受疫情影响,对公司的销售、生产和验收造成冲击。2022 年 12 月开始,国务院“新十条”防疫政策出台,疫情政策明显宽松,全国各地的复工复产将陆续展开。

长期来看,受疫情深度影响的社会经济事业发展有望恢复常态,宏观经济有望迎来复苏。

短期来看,影响公司销售、生产和交付的不利因素出清,公司在 2022 三季度前未确认为收入的项目订单有望快速释放并传导至公司业绩,预计公司有望在 2023 年上半年迎来营收大幅反弹。

四、盈利预测与估值

关键假设:

(1)银行 IT 行业维持高度景气,市场份额持续向头部厂商集中,同时公司持续拓展非银机构业务,公司电子渠道及中台、互联网银行和非银行机构类业务整体营收增速超过行业

(2)公司数据库业务维持高速增长

(3)疫情防控政策逐步宽松,人力成本边际改善,IT 人员薪酬稳定

(4)在(1)、(2)、(3)因素叠加,公司毛利率持续提升

(5)研发费用率稳定;其他费用情况参照历年数据假设。

我们预测 2022-2024 年公司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0.43、1.05、2.34 亿元,对应 EPS 分别为 0.09、0.23、0.51 元/股,对应当前股价 PE 分别为 159.8、65.8、29.4 倍。

五、风险提示

数据库业务推进不及预期: 数据库属于 IT 关键底层基础设施,对于金融、电信、政务等行业重要性强、替换难度较大,公司数据库业务是目前阶段公司估值的重要支撑,若业务发展不及预期或发展前景较预期出现重大偏离,公司估值会遭受较大负面影响。

金融信创政策支持力度不及预期: 后续试点机构范围的扩大、所要求信创产品的采购比例的提升、信创向业务系统和底层基础软硬件的渗透不及预期。

银行 IT 投入不及预期:下游银行的支出直接影响了上游银行 IT 厂商的景气度,若银行 IT 支出增长不及预期,行业整体景气度面临走弱风险。

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 潜在的服务其他金融机构科技公司或互联网公司等非传统银行 IT 机构加入直接竞争行列。

——————————————————

报告属于原作者,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谢谢!

报告来自【远瞻智库】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ailuge.com/tzlc/73627.html